“汉仪陈体甲骨文”设计字库是由陈楠老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主任、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与汉仪字库合作开发完成。这款字库揭示了甲骨文所蕴含的数学之美与网格秘密,开启了一条全新的字库设计路径,第一次推出了不以书写作为主要功能的字库设计先例,将设计开发的重点放在文化衍生与推广之上,在商业开发的同时担负起文化承传的社会责任。
由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和汉仪字库联合主办的“再造•甲骨——现代设计语境中的远古文字”汉仪陈体甲骨文字体设计展暨发布会将于2017年9月28日上午举行。
在北京设计周隆重举办之际,让我们共同探讨这种古老的文字与书写之美同样重要的“非用之用”。
◎ 展览开幕暨发布会时间:
2017年9月28日上午10:00
◎ 发布会地点:
北京朝阳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A18 时尚回廊一层艺文空间
◎展览地点:
北京朝阳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A18 时尚回廊二层
▲《再造甲骨》9月28日汉仪陈体甲骨文主视觉海报
▲ 站酷网发布的“汉仪陈体甲骨文”做的首页推广
▲ 字库的衍生设计
▲ 展览现场
新甲骨文时代中的“汉仪陈体甲骨文”设计字库
——“现代设计语境中的远古文字论坛”
陈履生
中国的远古时期,先人以结绳或刻画来记事,到了距今9500年前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再到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甲骨文,直至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滥觞,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记载了那个时期的祭祀、田猎、渔捞、征伐、农耕、天象等许多内容,它们是今天研究那一时期的社会最重要的文字资料。而在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与已经识别的约2800多字中,中国的文字在它的早期就表现出了在书写上的独特的魅力——书风雄健、体端貌美、气韵宏大,成为中华文明上古时期的杰出创造和美学高峰。
甲骨文的出现结束了原始的记事方式,开始了人类文明时代以文字记事的新纪元,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文字美学以及书写的历史。此后历经金文、小篆到汉隶、魏碑,历史的延展让人们渐渐地忘记了甲骨始初的意义,直到1899年首次发现带文字的甲骨,考古学重新唤醒人们注意到了它的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字的意义。此后,在考古学上或书法史上都独立成篇,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而当后来的人们希望在文字上或书写上有所作为时,研习甲骨文就成了极少数人的兴趣与爱好。真正是曲高和寡,而这个寡可能与十几亿人相比,大概只是在十位数之内的忽略不计。
无奈,这是历史的必然。可是,几乎是与人们的认知相背离的是,在数字化和大数据的时代,人们有没有可能进入到远古的文化之中?由陈楠博士开发的“汉仪陈体甲骨文”设计字库,既让人们看到了远古的创造,又看到了现代人智慧。这种古老的现代化,重拾人们的印象和记忆,更以文化的亲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渊深。显然,“汉仪陈体甲骨文”设计字库在人们逐渐脱离用传统的笔去书写的当下,当纸张变成了屏幕,当笔变成了键盘,当人们依靠练习而建立起的书写经验变成了与程序相关的应用,这已经不是那种在传统方式范围内的从金文、小篆到汉隶、魏碑,或者是真草隶篆之间的变化。将甲骨文独特的美学用数字化的方式重新设计成一种非书写的数码文字,其文化上的意义则超越一般字库的容量。而陈楠博士基于原始甲骨文的再造,所集聚的设计概念与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出了一般性的设计原理,更重要的是把甲骨文的间架结构做出了美学上的合理安排。所谓的再造,是文化上的再造。陈楠博士运用装饰性的手法,把甲骨文中原本不具有规范化的结体,设计成具有规范化的装饰表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化的装饰体系。这是艺术与科学的演绎,是文字与设计的嫁接,是书写与数字化的转化。
“汉仪陈体甲骨文”设计字库的诞生,将会带来一个新甲骨文的时代。它的广泛应用将会超越文字和字体的意义,是设计在当代所开创的一个新的领域,尤其是在人们逐渐对应用那些字库中不同的标准字而产生依赖,而忘却当代需要丰富的中国文字的字体、还渴望字体设计的时候,新的字体设计将会打破设计中字体运用同质化的关隘,带来一个更为多样化的设计时空。
作为韩美林先生的博士生,如果说韩美林的“天书”是一种传统现代化的表达方式,那么,陈楠传其衣钵,“汉仪陈体甲骨文”则是传统数字化的再造形态。他们都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同时,又表现出了不满足于旧有方式创新精神。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